中小企業翻轉升級 經濟部扮推手

台灣屬於多山地形,平地面積僅占國土約三分之一,約24%的土地可供耕種之用。在1960到1970年代,由於政府推行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積極鼓勵輕工業產品出口,許多家庭利用簡單設備進行生產,形成「家庭工廠」模式。這些小型工廠以靈活、彈性的生產模式,不僅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隨著規模擴大,提升生產效率,更有助於GDP推進。
隨著經濟成長、環保意識抬頭,社會亦反思多座落於農地田園的工廠在帶來就業機會與經濟規模的同時,是否能與當地居民的安全與健康、環保共存。
為使環保與經濟雙贏,朝產業轉型、居民就業與環境保護三方共好,經濟部自108年開始推動「工廠管理輔導法」大翻修,以「全面納管、就地輔導」為目標,增訂專章規範「未登記工廠與特定工廠管理及輔導」。並從109年3月20日施行,計畫在20年內(129年)內,從未登記工廠納管,核准納管後提送工廠改善計畫輔導提交工廠改善計畫,落實廠內設施改善後取得特定工廠登記,進而完成用地變更,取得合法工廠登記,穩健輔導業者友善環境、永續經營。
多元資源 現地輔導

為輔導納管業者優化改善計畫通過地方政府審核,經濟部自112年6月起攜手各地方政府,陸續於全國辦理55場實體計畫說明會,現場說明各項輔導與基礎轉型補助資源,並提供現場諮詢與資源轉介等服務,幫助業者瞭解取得一般工廠登記進程,擘畫願景,共計7,045人次與會,吸引近萬家次納管工廠業者參加輔導,加速核定改善計畫及進行廠內設施實質改善。

經濟部網羅嫻熟消防安全、環保水保、都市計畫等相關法規以及工程領域專家,成立特定工廠輔導團,採取「現地輔導、問題釋疑、資源轉介、追蹤關懷」的推動策略,以「實際到廠協助」的方式,主動關懷廠家產業類別與遭遇的困難,採用最適化方式協助業者加速優化工廠改善計畫、全面升級及改善廠內設施,提供用地變更諮詢建議,協助中小企業邁向合法化與永續發展。

推動至今,已輔導6,313家納管工廠完備工廠改善計畫、輔導3,586家納管工廠落實廠內設施改善,並提供490家特定工廠申請用地變更辦理方式的專業建議。

多管齊下 維護工安

為體恤業者在改善過程中的成本支出,經濟部整合多項政府資源,如產業發展署提供業者申請低碳化及智慧化基礎轉型個案補助,最高可補助新台幣150萬元;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針對取得特定工廠登記或獲地方政府核定改善計畫的納管工廠業者,提供包括廠房、營業場所及相關設施、機器設備等優惠補貼貸款額度及補貼利率,加速改善、優化工廠設施成為轉型升級的標竿。

透過計畫資源辦理職業安全衛生訪視診斷輔導,及調查納管工廠辦理危險物品申報情形並加以訪視,以避免再發生屏東明揚工廠爆炸的遺憾,全面強化工廠的消防工安意識,共同建構具良好基礎設施的生產環境,顧經濟顧環保也要顧安全。

用地普查 引導改善

為使已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的業者能接續完成土地合法化,經濟部主動邀集領域專家成立訪視輔導顧問團,採走動式關懷進行訪視,調查業者用地計畫變更意願及宣導有關用地變更的相關規定,了解業者遲遲未提出用地變更的原因與困難。目前已完成訪視7,179家特定工廠,目標於113年底完成合計8,000家的用地變更意願普查,以用地變更申請意願、工廠位於都市土地或非都、廠地面積等調查事項加以分析探討,提供未來政策推動的參考依據,並篩選出具高度意願且土地變更可行性較高的工廠作為優先輔導對象。